*不和温州人吵架*
浏览量:1262 回帖数:0
1楼
钱江晚报
2004-2-25
我年少时,社会动乱,街坊上的男伢儿都想学点武术防身,我也曾跟了一个邻居老头练过一阵子形意拳。师傅个子瘦小,看上去貌不惊人,却有一番来历。据说,老人习武是“三考出身”,他年轻时进过南京国术馆,解放后在一家建筑单位打工,走南闯北,见过不少世面。在教我盘架子前,师傅先有一番考问:江湖上人称“一不打和尚,二不打黄胖”,你知道是为何?我说不清楚。老人莞尔一笑,说:“旧时和尚大多修练有功夫,你打他不过;而失力黄胖一般都肝脏有病,打了容易惹祸,所以两者皆不能欺。”见我频频点头,师傅又悄声对我说:“还有一点要记住,那就是千万不要和温州人吵架!”见我懵懵懂懂,师傅解释道:“温州人很多都会打南拳,再加上心齐,惹了一个,一群人都跟你没完。”
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对温州人的评价,自此便对温州人心怀敬意。
说温州人个个会打南拳,不见得;说温州人心齐,却是实话。如今在欧洲,据说有几十万温州人在那里闯世界,都是亲帮亲邻帮邻这样带出去的。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个叫白郎当的小镇,总共一万一千居民,竟有六千多温州人。前年春节后我到法国去,坐的那架上海飞巴黎的客机上,座前座后,听口音都是温州人。我身边一位农妇模样的中年女子,还抱一个,牵一个,带着两个孩子。一问,她果然是从瑞安农村出来的,到巴黎已有三年,夫妇俩在第七区开了一家小饭馆,这次丈夫留在家里管店,她带两孩子回家乡去望望老人。这位大嫂告诉我,在欧洲,不懂法语、不懂英语、不懂德语都不要紧,只要会讲温州话,到处有同乡,一切没问题。
与温州人吵架,话听不懂,也是一个问题。浙江其他地方,话虽各异,但总能详出个大概意思。惟独温州话,外地人那真是一句也听不懂。有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是:当年那次边境自卫反击战,我方密电码被敌军破译了,无奈之中,指挥员只得调用温州籍士兵做报话员,叽哩呱啦的,不要说外国人,就是我方其他指战员,也如“鸭听天雷”,半点不懂。
我们知道,一个地方的语言,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而逐渐趋同,比如杭州人所讲的“杭普话”;绍兴人所讲的“绍兴官话”,都掺杂了北方的口音。而好像只有温州话不受影响,千百年不变,总是那么难懂。过去说那是因为温州地处浙江东南一隅,山川阻断,交通不便的缘故。那如今水陆交通便捷,温州人又全国全世界到处跑,话语口音怎么就不走样?我想,这恐怕与温州人的自负有关。温州人争强好胜,“宁当鸡头,不当凤尾”,自我感觉良好。我的一位乐清朋友说:温州人宁愿做一万元的小老板,也不屑当年薪10万的副总裁,因为前者可以自己说了算。这种心态表现在语言上,那就是温州人从不觉得家乡话难听。只要是与亲友对话,他们就毫不例外都讲温州话。
与温州人吵架,鸡对鸭讲,不但无趣,而且无益。因为温州人一般不会来听你的,照杭州人的说法,他们自有“一账经”。温州人没有吃得介空,来和你作一些名词或道理上的无谓争论。温州人相当务实,他们把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,都投入到了求生存求发展之中。在温州,很少看到鲁迅先生笔下那种“群居终日”、“闲谈终日”,无所事事的人。初到温州的人都会诧异,为什么温州的民居,楼下都辟作了店铺?如果你用这样的问题去问温州人
钱江晚报
2004-2-25
我年少时,社会动乱,街坊上的男伢儿都想学点武术防身,我也曾跟了一个邻居老头练过一阵子形意拳。师傅个子瘦小,看上去貌不惊人,却有一番来历。据说,老人习武是“三考出身”,他年轻时进过南京国术馆,解放后在一家建筑单位打工,走南闯北,见过不少世面。在教我盘架子前,师傅先有一番考问:江湖上人称“一不打和尚,二不打黄胖”,你知道是为何?我说不清楚。老人莞尔一笑,说:“旧时和尚大多修练有功夫,你打他不过;而失力黄胖一般都肝脏有病,打了容易惹祸,所以两者皆不能欺。”见我频频点头,师傅又悄声对我说:“还有一点要记住,那就是千万不要和温州人吵架!”见我懵懵懂懂,师傅解释道:“温州人很多都会打南拳,再加上心齐,惹了一个,一群人都跟你没完。”
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对温州人的评价,自此便对温州人心怀敬意。
说温州人个个会打南拳,不见得;说温州人心齐,却是实话。如今在欧洲,据说有几十万温州人在那里闯世界,都是亲帮亲邻帮邻这样带出去的。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个叫白郎当的小镇,总共一万一千居民,竟有六千多温州人。前年春节后我到法国去,坐的那架上海飞巴黎的客机上,座前座后,听口音都是温州人。我身边一位农妇模样的中年女子,还抱一个,牵一个,带着两个孩子。一问,她果然是从瑞安农村出来的,到巴黎已有三年,夫妇俩在第七区开了一家小饭馆,这次丈夫留在家里管店,她带两孩子回家乡去望望老人。这位大嫂告诉我,在欧洲,不懂法语、不懂英语、不懂德语都不要紧,只要会讲温州话,到处有同乡,一切没问题。
与温州人吵架,话听不懂,也是一个问题。浙江其他地方,话虽各异,但总能详出个大概意思。惟独温州话,外地人那真是一句也听不懂。有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是:当年那次边境自卫反击战,我方密电码被敌军破译了,无奈之中,指挥员只得调用温州籍士兵做报话员,叽哩呱啦的,不要说外国人,就是我方其他指战员,也如“鸭听天雷”,半点不懂。
我们知道,一个地方的语言,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而逐渐趋同,比如杭州人所讲的“杭普话”;绍兴人所讲的“绍兴官话”,都掺杂了北方的口音。而好像只有温州话不受影响,千百年不变,总是那么难懂。过去说那是因为温州地处浙江东南一隅,山川阻断,交通不便的缘故。那如今水陆交通便捷,温州人又全国全世界到处跑,话语口音怎么就不走样?我想,这恐怕与温州人的自负有关。温州人争强好胜,“宁当鸡头,不当凤尾”,自我感觉良好。我的一位乐清朋友说:温州人宁愿做一万元的小老板,也不屑当年薪10万的副总裁,因为前者可以自己说了算。这种心态表现在语言上,那就是温州人从不觉得家乡话难听。只要是与亲友对话,他们就毫不例外都讲温州话。
与温州人吵架,鸡对鸭讲,不但无趣,而且无益。因为温州人一般不会来听你的,照杭州人的说法,他们自有“一账经”。温州人没有吃得介空,来和你作一些名词或道理上的无谓争论。温州人相当务实,他们把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,都投入到了求生存求发展之中。在温州,很少看到鲁迅先生笔下那种“群居终日”、“闲谈终日”,无所事事的人。初到温州的人都会诧异,为什么温州的民居,楼下都辟作了店铺?如果你用这样的问题去问温州人
2012/4/26 19:32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