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进士名录

楼主

冷月思千秋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9 积分5444
1楼

进士是指科举时代省试(会试)或殿试考取的人。科举这种选官制度创始于隋,确立于唐,完备于宋,而延续至元、明、清,直至光绪三十一年(1905)被废除,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。科举类别较多,最主要的是贡举,取士最多,选中者称进士,俗称文科进士;其次是武举,选中者称武进士,或称右科进士。 
据《温州市志》卷十四“人物表录”统计,整个科举时代,温州有文进士1583人,武进士393人,共1976人。其中,原永嘉县(含今鹿城、龙湾、瓯海)文进士636人,武进士34人,共670人;乐清文进士177人,武进士8人,共185人;瑞安文进士298人,武进士24人,共322人;原平阳(含今苍南)文进士392人,武进士294人,共686人;泰顺文进士58人,武进士30人,共88人;文成文进士15人,武进士3人,共18人;玉环县(含今洞头)旧属温州,文进士7人仍计算在内。此外,还有宋代上舍释褐88人,宋代特奏名进士58人,元代特奏名进士1人。上舍释褐指因成绩优等免去部分考试环节而授官的太学上舍生,特奏名进士是指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,积累到一定的举数或年龄,由礼部特予奏名,直接参加殿试,分别等第,并赐予出身或官衔的。上述数字只是大概数,因为还有些误差。 
其一,宋代进士名录是有水份的。温州进士,多数是宋代考中的。宋代文进士1371人,占历代总数86.6%;武进士374人,占历代总数95.2%。 
宋代进士题名录这类的文献大部分未发现,进士名录主要来自地方志书,甚至宗谱,是有水份的。 
其二,明清进士有题名碑录为依据,其数字一般不应该再加水份,但如果从其他途径取得名录,而没和进士题名录校对,出错还是难免。如《温州市志》“各县进士名录”中文成清代文进士3人;乾隆时历坦、道光时富朝宗和光绪末年陈畴;泰顺县明清文进士两人,明万历八年谢天良和光绪三十年谢明钿,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中没有查到。 
其三,《温州市志》表录中进士合计数是文进士和武进士简单相加而成的,其实这只是中进士的人次,而不是人数。因为宋代有不少进士是文武兼举的。如该志进士名录中原平阳(含今苍南)宋代文进士359人,武进士290人,其中就有15人是文武兼举的,两者相加有649人次中进士,但进士实际只有634人。 
其四,有的进士籍贯不明确,被不同地方的志书重复收录,如未经考核便把各县进士数简单相加,同样不可能得出整个温州的进士数。民国《平阳县志》对进士名录考核还算比较严格,指明一些被认为是平阳籍的进士,福建、临安、永嘉、瑞安等地志书也作为本籍进士记载。就是《温州市志》“各县进士名录”中同一人同时出现在不同县的名录中也不少。如林拱辰,初名一鸣,先登淳熙五年(1178)武科进士,后改名拱辰,淳熙八年(1181)换文登进士。《温州市志》在瑞安、平阳、泰顺的武科中和泰顺的文科中均予收录。又如宋代文进士陈雷奋同时收录在瑞安、文成的名录中,林杰、林文龙同时收录在泰顺、苍南的名录中;宋代武进士徐宏中、池虞卿、蔡应龙、吴歧、吴以祖同时收录在瑞安、泰顺的名录中,林钺、林梦傅、林师坡、林方大同时收录在泰顺、苍南的名录中。 
当然地方志书也有可能漏载个别进士,但总的来说,还是衍增的多。据此,笔者认为温州历代进士,即使包括特奏名进士和上舍释褐,也只有2000人左右,不可能大大超过这个数字。至于更精确的人数,恐怕目前还无法统计。



2012/4/26 14:37:01

xaganji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96 积分4899
2楼

瑞安曹村出了80多名进士
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2

junelang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239 积分4478
3楼

温州无敌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2

langge707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48 积分4476
4楼

曹村距瑞安市区18.7公里,温州市区64公里,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。后晋年间(936-947),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、曹霅、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,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。经过200多年的繁衍,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,从此许峰就叫曹村。南宋绍兴二十七年(1157),曹逢时首登进士第,曹村文风渐盛,一时人才辈出,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。2003年,曹村人集资20多万元,新建牌坊,上书“中华进士第一村”。然而,曹村究竟有没有资格称“中华进士第一村”呢?瑞安市旅游局邀请笔者对此进行考证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2

crazybird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11 积分4650
5楼

妈的吹吧!我清漾毛氏有85个进士,8个尚书,还有个状元毛自知!你有吗?我是衢州江山的.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2

言表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279 积分4715
6楼

这些数据都是不真实的。。。。真正称得上进士的,只有参加正规科举考入前三甲的人,其他的说是进士,其实只是取个好听的称呼而已。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3

zhihai800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200 积分5161
7楼

沈宗光,字崇光,号越凡,又名少濂,生于嘉靖甲辰正月十三日,万历廿二年甲申时五十岁中举人,万历廿三年已未时五十一岁中进士(《永嘉县志》卷十一第五十页载),赐名为沈光宗(《明清进士题名录》载为三三甲三十七名)。

在沙城民间,关于沈宗光的故事传说不少。沈宗光中进士后,当时仕宦显达流传开这样一首民谣:

金叮当,银叮当,

三都桥上出张朝纲,(张璁)

二都桥上出榜眼王,(王瓒)

一都桥上出沈灯光。(沈宗光)

      
签名档

有事断然,无事超然,得意淡然,失意泰然

2012/4/26 14:37:03

但愿消失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393 积分5075
8楼

郑夏
---------来源:《永乐乐清县志》,《郑氏族谱》   作者:   人气:209次
   郑夏,谱名起夏,字孟旨,又字逢时,别名怀忠,号迪斋。永乐十五年(公元1417年)中举,十九年(1421)登辛丑曾鹤龄榜三甲八十五名进士。 仕江西监察御史。
   《隆庆乐清县志》卷之六:“郑夏,字逢时,永乐间以进士除御史,激扬尽职,中外咸慕其风采,云以疾赐告归。诏有司时,加存问夏北面稽颡,谢不敢当。郡邑馈之,一无所受。家贫,屡空晏如也。寻征,以母老不忍违离,竟弗起。乡人贤之。有迪斋《诗集》、《文集》。”(郑 点校)

    郑夏(1375-1449),行忠一,永嘉县一都郑家园礼部宗(今龙湾区永中街道郑宅村)人。明朝初年随父郑文鼎(字公鉴)由大罗山迁回乐清小芙蓉东岙四十九盘岭脚陈道门(一作:朴湖)居住。地方号迪斋,以廉政孝道而著称于世。 大明永乐十五年(1417)郑夏参加省试,考取举人。然后于乐清凤凰书院和县庠等处讲学,传授诗书,颇有成绩。明永乐辛丑年(1421)进京殿试,荣登进士第。为曾鹤龄榜三甲八十五名进士,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之职。在任期间,不畏强暴,处理复杂棘手之事,公正公理公平,直声犹震宇内。曾与御史孙纯联手,一道弹劾贪佞之臣胡正,胡正借其巡视仓粮之机,为其表兄千户纳粮,嘱托徇私舞弊。弹劾成功,为国为民翦除了隐患。督政田粮之时,翁从不采用粗暴急躁的办法,却总能按时按期完缴田粮归库。政绩斐然,江右闻名。(事见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)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3

vaneyzzd [离线]

6VIP

发帖数:345 积分5462
9楼

郑夏
---------来源:《永乐乐清县志》,《郑氏族谱》   作者:   人气:209次
   郑夏,谱名起夏,字孟旨,又字逢时,别名怀忠,号迪斋。永乐十五年(公元1417年)中举,十九年(1421)登辛丑曾鹤龄榜三甲八十五名进士。 仕江西监察御史。
   《隆庆乐清县志》卷之六:“郑夏,字逢时,永乐间以进士除御史,激扬尽职,中外咸慕其风采,云以疾赐告归。诏有司时,加存问夏北面稽颡,谢不敢当。郡邑馈之,一无所受。家贫,屡空晏如也。寻征,以母老不忍违离,竟弗起。乡人贤之。有迪斋《诗集》、《文集》。”(郑 点校)

    郑夏(1375-1449),行忠一,永嘉县一都郑家园礼部宗(今龙湾区永中街道郑宅村)人。明朝初年随父郑文鼎(字公鉴)由大罗山迁回乐清小芙蓉东岙四十九盘岭脚陈道门(一作:朴湖)居住。地方号迪斋,以廉政孝道而著称于世。 大明永乐十五年(1417)郑夏参加省试,考取举人。然后于乐清凤凰书院和县庠等处讲学,传授诗书,颇有成绩。明永乐辛丑年(1421)进京殿试,荣登进士第。为曾鹤龄榜三甲八十五名进士,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之职。在任期间,不畏强暴,处理复杂棘手之事,公正公理公平,直声犹震宇内。曾与御史孙纯联手,一道弹劾贪佞之臣胡正,胡正借其巡视仓粮之机,为其表兄千户纳粮,嘱托徇私舞弊。弹劾成功,为国为民翦除了隐患。督政田粮之时,翁从不采用粗暴急躁的办法,却总能按时按期完缴田粮归库。政绩斐然,江右闻名。(事见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)

      
2012/4/26 14:37:03
返回本版
1

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

快速回复楼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