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古代诗词中的端午节(组图)
浏览量:1503 回帖数:5
6楼
明代,温州的端午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。“端午悬蒲艾于门,造角黍,黑饭以馈遗亲戚者。以雄黄、菖蒲泛酒饮之,仍用以抹小儿诸窍。复以色丝为索,名长命缕,系其臂足,煎百草为汤,老幼毕浴。社庙备龙舟竞渡,几至旬。”(明姜淮《岐海琐谈》)这些活动在古人留下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反映,尤其是“龙舟竞渡”和“划台阁”这两项大型活动。
龙舟竞渡
据明万历《温州府志》载:“竞渡起自越王勾践,永嘉水乡用以祈赛。”温州竞渡,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。叶适有诗描述:“一村一船遍一邦,处处旗脚争飞扬,祈年赛愿从其俗,禁断无益反为酷。”
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,渊源于古代越族的祭祀活动,主要是祈求平安和丰收。在宋时,端午节还不是纪念屈原,直到明清以后,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。“一江竞渡胥寻乐,谁
为汩罗三闾哭。”(清石方洛《且瓯歌》)温州民歌:“五月五日端午节,屈原饮恨汩罗江,龙舟队队江中飞,要饮蒲酒保平安。”
明时的端午龙舟竞渡很盛行,“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,各置龙舟,每邻端午,好事者先捐私囊,或并或修,竞渡之日,偏掠祭户之姻亲,而补己所费……”(《岐海琐谈》)至清时,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。据清赵钧《过来语》记载:道光六年(1826)五月初四,在瑞安县城,“本岁闺月,龙舟甚多,兼之邑有采舡,游人更盛。初四日,余与诸同人泛舟去供瑞山看竞渡,士女四集,几至舟不可行……”
端午那日,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,俗称“划龙船”或“划斗龙”。两船竞赛,水逐浪飞,争夺锦标。龙船人数,额定36人,叫做一槽,就是俗称的“三十六香官”。如是小龙,船身13档,划船的26人,船面管旗一,后梢二,唱神一,司鼓二,掌锣二,托香斗二,正合36之数。划船者穿衣,一般均依旗色,在苍南等地,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。旗是分明船色,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。
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,永嘉上塘、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。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,10里长途,往返20里。如果顺潮而下,而中途潮涨,或者顺潮而上,中途潮落,都要斗到终点,不得停止。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,要一划到底,它的尾端设置梢桨,把梢两人,船头也有两人,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。斗龙时,这两人力捺龙头,和36把桨一齐行动,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,途长水逆,风紧浪急,锣鼓声喧,喊声震天,真可谓英勇。
明代,温州的端午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。“端午悬蒲艾于门,造角黍,黑饭以馈遗亲戚者。以雄黄、菖蒲泛酒饮之,仍用以抹小儿诸窍。复以色丝为索,名长命缕,系其臂足,煎百草为汤,老幼毕浴。社庙备龙舟竞渡,几至旬。”(明姜淮《岐海琐谈》)这些活动在古人留下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反映,尤其是“龙舟竞渡”和“划台阁”这两项大型活动。
龙舟竞渡
据明万历《温州府志》载:“竞渡起自越王勾践,永嘉水乡用以祈赛。”温州竞渡,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。叶适有诗描述:“一村一船遍一邦,处处旗脚争飞扬,祈年赛愿从其俗,禁断无益反为酷。”
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,渊源于古代越族的祭祀活动,主要是祈求平安和丰收。在宋时,端午节还不是纪念屈原,直到明清以后,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。“一江竞渡胥寻乐,谁
为汩罗三闾哭。”(清石方洛《且瓯歌》)温州民歌:“五月五日端午节,屈原饮恨汩罗江,龙舟队队江中飞,要饮蒲酒保平安。”
明时的端午龙舟竞渡很盛行,“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,各置龙舟,每邻端午,好事者先捐私囊,或并或修,竞渡之日,偏掠祭户之姻亲,而补己所费……”(《岐海琐谈》)至清时,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。据清赵钧《过来语》记载:道光六年(1826)五月初四,在瑞安县城,“本岁闺月,龙舟甚多,兼之邑有采舡,游人更盛。初四日,余与诸同人泛舟去供瑞山看竞渡,士女四集,几至舟不可行……”
端午那日,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,俗称“划龙船”或“划斗龙”。两船竞赛,水逐浪飞,争夺锦标。龙船人数,额定36人,叫做一槽,就是俗称的“三十六香官”。如是小龙,船身13档,划船的26人,船面管旗一,后梢二,唱神一,司鼓二,掌锣二,托香斗二,正合36之数。划船者穿衣,一般均依旗色,在苍南等地,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。旗是分明船色,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。
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,永嘉上塘、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。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,10里长途,往返20里。如果顺潮而下,而中途潮涨,或者顺潮而上,中途潮落,都要斗到终点,不得停止。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,要一划到底,它的尾端设置梢桨,把梢两人,船头也有两人,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。斗龙时,这两人力捺龙头,和36把桨一齐行动,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,途长水逆,风紧浪急,锣鼓声喧,喊声震天,真可谓英勇。
2012/4/26 16:00:37